編輯單位:廣州德立游艇碼頭工程有限公司
編輯日期:2016-05-06
贛州古城被章江、貢江和贛江三條大江環抱,南邊原來還有護城河,是一個‘浮州’。這樣的地理位置,對于人們進出贛州城是非常不方便的。宋代以來,贛州的經濟發展較快,商業貿易日益興盛,商賈往來頻繁。為了溝通贛州城與外界的聯系,方便百姓來往和貨物交通,贛州陸續在章貢兩江之上架設了浮橋。 贛州從宋代開始在章貢兩江之上架設浮橋,以方便百姓來往和貨物交通。
我們知道了贛州最早架設的浮橋是位于西津門外章江之上的西津橋。那是北宋熙寧年間(公元1068年至1077年),由贛州知軍劉瑾主持建造的。那座浮橋現在已經沒有了,但是據老師說,二十多年前那條浮橋仍然在用,我們的父輩、祖輩都曾在那條浮橋上走過。
贛州的第二座浮橋,是在南宋乾道年間(公元1165年至1173年),由知軍洪邁在貢江上架設的“惠民橋”。這座橋后來改名東津橋,這就是我們現在見到的建春門浮橋。
主持建造建春門浮橋的洪邁是南宋著名的文學家,也是一位有民族氣節的歷史人物。他在代表朝廷出使金國時,金國人要他行陪臣的禮節,他堅決不服從,金國人就把他關在使館中,不給飲食,餓了他三天三夜。他寧愿餓死也要維護國家尊嚴,金國人無奈,只好把他放回。
洪邁學識淵博,一生寫了大量的涉及歷史、文學、哲學、藝術等方面的著作,其中最為著名的是他的《容齋隨筆》,直到今天也還是暢銷書.后來南宋朝廷派洪邁到贛州擔任知軍。據史書記載,他來到贛州做官后,“重視教育,建學館,造浮橋,便利人民”,受到老百姓的好評。
今天,我們走在洪邁建造的建春門浮橋上,都很敬佩這位能為老百姓辦實事的古代文學家。
贛州的第三座浮橋,是在南宋淳熙年間(公元1174年至1189年),由知軍周必正在南門外的章江上架設的南河浮橋。南河浮橋一直使用到1990年,直到現在贛州市的南河大橋建成通車后才被折除。
贛州的三座古浮橋,都是宋代開始建造,并一直使用到現代,不僅對溝通城鄉之間的交通發揮了巨大作用,同時還可起到“鎖江”的作用。古代贛州城設有“贛關”,對過往商船進行收稅,浮橋定時開啟,過往商船要查驗稅票后才能放行。現在,每天早上9點和下午4時,建春門浮橋仍然定時開啟,以方便船只通過。
贛州的古浮橋是贛州眾多名勝古跡當中的另一道風景線,每年都有大量海內外游客來到這里觀光,目睹贛州這一特有的人文景觀。1965年,郭沫若來贛州時曾經作詩寫道:“三江日夜流,八境歲華遒,廣廈云間列,長橋水上浮”。如今贛州的城市交通環境已經日益完善,除了建春門浮橋還在繼續使用外,南河浮橋和西津門浮橋都不復存在了,但是贛州人民會永遠記住這三座浮橋的,它們是贛州悠久的歷史文化的見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