編輯單位:廣州德立游艇碼頭工程有限公司
編輯日期:2016-06-30
荷蘭,一個大部分國土在海平面以下的歐洲小國,在如何創造性的使用其有限空間和如何與水抗爭上享有國際盛名。在過去的300 年來,荷蘭人通過填海造陸,建防水堤壩,應用抽水系統與海爭地。 但從1990年開始,荷蘭人重新開始反思,接著一個從船屋概念延伸的水上建筑概念因此而產生。這個概念使荷蘭人從與水抗爭的階段過渡到與水和諧共處,追隨自然的階段中來。
首先大力提倡水上建筑的是一家位于荷蘭首都海牙附近的MIII建筑設計-水工作室。MIII-水工作室的設計師可恩·奧特斯(Koen Olthuis)畢業于荷蘭著名的Delf 理工大學。他的作品Watervilla DeHoef 被美國紐約雜志評選為2005年世界100大設計之一。在這個作品里他以蓮花的意象表達房子漂浮在水面上。
“假如一座住宅是彈性的,那就意味著,潮水來了住宅也不會受到損害,做到水漲屋高。同時水上建筑也滿足了人類親近自然的渴望”可恩.奧特斯說。
“目前荷蘭當地的水上建筑大約有16000 座,其中15000 座為破舊的船屋,只有1000 座屬于新式的水上建筑。我預計在10 年內,荷蘭的水上住宅將會全部取代傳統的船屋,屆時將發展成水上公寓,水上社區,甚至水上城市。未來的發展將使水陸界限越來越模糊。”